纯电车降价3万,合资纯电车竞争力究竟几何?
2022-11-16 10:11:00 汽车促销活动 作者:幽居客
不同于对于燃油车型的热情,中国市场对合资品牌的纯电化车型似乎完全不感冒。不论是初出茅庐的丰田bZ,还是征战多年的大众ID.,合资品牌的纯电动车型销量完全不及国产厂商们的水平。面对这种情况,原先的大佬们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纷纷开始花式降价促进销量。然而这样的措施成效几何,降价后合资品牌电车的综合实力又是否能打呢?
[ ·1· 大众——降价恢复部分实力]
首先来聊聊最近刚达到销量10万+的一汽大众。虽然两年破10万台在各位合资品牌中已经算是第一梯队了,但对比隔壁比亚迪单月破10万、蔚来年度破20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所以大众对于旗下产品,尤其是拳头产品ID.4采用了让利促销的战略。
以厂商指导价24.88万元的一汽大众ID.4 CROZZ 长续航Lite PRO版为例,经调查,北京经销商表示如果现在指标购车,在选择店内保险的前提下,可以为车主做到落地22.3万元的优惠水平。刨去上牌费、交强险、商业保险等费用,相当于经销商给出了超过3万元的促销政策。
虽然优惠前价格确实有些虚高,但以22万元的落地价重新审视ID.4,则显得合理的多。舒适性配置有座椅加热、按摩,辅助驾驶有车道保持、并线辅助,再加上600km的CLTC续航,ID.4在这个价位下的中国卷王们面前也绝对有一战之力。同时ID.4在“车”这个层面上展现着自己的底蕴,软中带韧的悬架不论是开着还是坐着,整体都更加有质感。作为家用电动SUV,个人认为以现在的价格下单一台还是挺不错的。
[ ·2· 丰田——bZ4X难逃优惠]
近两年人才辈出的新能源市场让刚刚上市的的bZ4X更加举步维艰,上市即遇冷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在我们进店观察的期间,大概只有一两位顾客对这台长相略显奇怪的电车进行了咨询,问题也仅限于“这车叫啥”“大概多少万”。
因为bZ4X刚刚上市,所以目前优惠政策还没下来,但是冷门车估计回头谈个几万问题不大。”一汽丰田4S店的销售在被我们问及优惠政策时坦言。较于半个月前广汽丰田的“没有任何优惠”,口风明显软了很多。
单看bZ4X车型,丰田还是在用一台单纯车的思路在做这台车。以24.98万元两驱长续航PRO版为例,他所拥有的配置也更多局限于安全、舒适。对于新兴电动车智能化部分,丰田走的还是比较保守,仅宣传提供L2级别辅助驾驶。现阶段就让消费者有一种“别人家25万以后能自动驾驶,为啥丰田25万还只能辅助”的感受,很难找到一个特别的理由说服自己选丰田不选别人。所以对于bZ4X来说,降价是必然的路,只不过降价是否能有成效,可能还得看看后续丰田的诚意以及后续能否找到奇招。
[ ·3· 本田——双车打折无一见效]
如果说刚上市的丰田bZ4X后面还有靠降价翻盘的可能性,那已经上市半年有余的本田的e:NS1/极湃1两兄弟的打折则可能是绝望的哀嚎了。
东风本田 e:NS1 降价幅度
广汽本田 极湃1 e:NP1 降价幅度
据了解,东风本田e:NS1目前全系现金优惠3万元,并且还送充电桩和电卡,而其姊妹车型广汽本田e:NP1极湃1目前可享定金2千抵2.2万。在这样的优惠背景下,两者从上市到2022年10月共计售出不到5,000台,作为参考,一汽大众ID.4 CROZZ同期共售出27,715台。
为什么创造思域、雅阁、CR-V神话的本田却在电动车上哑火了?过高的定价难辞其咎。即使考虑e:NS1的3万元现金优惠,其车系中高配e动版售价依旧高达17.7万,这个价格仍比比亚迪元PLUS顶配旗舰型高去1万元左右。然而这1万元也没有给e:NS1带来明显优势,甚至在辅助驾驶硬件和车身尺寸上,更便宜的元PLUS反而一骑绝尘。所以对于本田两兄弟来说,目前的售价仍旧处在自身产品竞争力之上,要想销量有所上扬恐怕只能壮士断腕,用一个让人难以拒绝的价格重返市场。
[ ·4· 日产——Ariya极限促销]
同样定价过于自信的还有日产紧凑型SUV Ariya艾睿雅,入门级两驱版车型27.28万元,比隔壁大众ID.4两驱顶配版标价都要在高2万元,而四驱顶配版定价甚至来到了34.28万元,直逼特斯拉Model Y四驱长续航,而Model Y可是中型SUV。
日产似乎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上市一个月内就开启了售价调整。根据之前信息,现在订购艾睿雅可享受低配升高配的权益,同时还有最高3万元的现金优惠。从这个价格优惠力度也能看出日产纠错的决心。
然而销量来看,市场也不是很买单,原因也很简单:还是贵。艾睿雅两驱顶配纵使对比同为两驱顶配的ID.4多了辅助驾驶、远程控制、单踏板模式等一些功能,但没有本质性阶级提升,仍处于一个家用SUV的范畴之内,但价格却比ID.4优惠后贵了2万元,更不用说其余那些国产新势力们了。如果能把这个价格鸿沟抹平,艾睿雅凭自身配置与机械实力可能还有一战。
[ ·5· 总结]
在新能源选择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如果电动车没能在第一时间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后续再通过降价促销的策略已经成效甚微了。其实这不仅仅是针对传统厂商,电动化洗牌后,所有厂商都是在新能源市场大逃杀。这时候如果还不愿轻易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及时调整品牌战略,定价策略,闷声发展竞争力,面临的恐怕只有更严峻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