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活动  > >  高舜礼

旅游业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原因)

2023-05-06 22:05:53 旅游活动 作者:贾明国

智能推荐中...

本文给大家分享的是旅游业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原因)的相关内容!

对于***的旅游业来说,日新月异的发展反映了游客需求的变化和旅游供给方对需求方的满足程度。如何推动这种满足感的实现,是因势而变、修修补补,还是开战、重组、重塑?这是每个业内人士都应该理性思考的问题。什么力量可以加速这个目标的实现,我想,应该是旅游需求的力量,市场机制的力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否则,任何个人或机构都将无能为力。

随着新冠疫情的消退,旅游市场也加快了复苏步伐,重新进入正常运营轨道。记得在疫情流行的时候,有人发现了旅游的一些新规律、新模式、新趋势;在疫情基本消退之际,有业内专家呼吁“回答产业结构调整时代的问题”。因此,如何看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是应因势利导进行改善修复,还是大刀阔斧的重塑重构,应该是业界可以探讨的话题。

是否迫切需要扩大旅游资源外延?

在过去几十年的旅游业发展实践中,旅游资源外延不断拓展。到现在为止,在专业理解上应该没有空白了。

在发展初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旅游资源,二是人文旅游资源。石林漓江旅游是第一资源利用;兵马俑、三星堆旅游是对二次资源的利用;黄山、泰山等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的利用。综合利用。

在第二个发展阶段,旅游资源扩展为社会资源,是指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代表性的是,国家旅游局启动了农业旅游和工业旅游示范点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大量使用的资源应该是社会旅游资源。

现阶段,由国家旅游局牵头、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的5A级景区评价,参与创建和评价的景区包括所有三种旅游资源利用类型。纵观由文化和旅游部管理和指导的中国旅游风景名胜区协会的内部机构,其分会和专门委员会包括山川湖泊湿地、主题公园、大运河、森林健康和自然教育、旅游特色小镇、冰雪旅游、旅游特色小镇、文化艺术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这表明,各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停留在理论上和口头上,而且已经付诸实施在开发实践中。

第三个发展阶段,旅游资源进一步向“全球范围”拓展,这也是旅游资源利用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境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四个方面强调社会资源与旅游的融合,即旅游与城镇化、产业化的融合和商业,以及与农业、林业和水利的结合。与交通、环保、国土、海洋、气象相融合,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相融合。这种综合利用也好比“旅游+”、“+旅游”,涉及数十个细分的商业、公共场所和生活场景。

因此,在全民旅游理念下,不会有社会旅游资源被冷落。剧院、电影院、茶馆、小吃店、菜市场、牛棚、马厩等均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如果还有未使用的,说明开发人员和规划人员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COVID-19疫情发生三年来,我国旅游业是否发生了堪称新趋势、新规律、新特点的变化?

在疫情蔓延的这几年,大多数业内人士都在关注旅游市场,有的发表了颇有见地、鼓舞人心的意见,但也有一些说法是自己不以为然的。现象和新特征上升为新模式、新趋势甚至新规律。感觉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关于疫情下和疫情后旅游发展新趋势的争论虽然各有说法和依据,但普遍认为疫情是常态,暂时是长期。什么是发展趋势?趋势应该是指事物发展的方向。研究如果预测疫情走势无可厚非,但如果着眼于旅游市场和行业,很可能是把放大镜当作望远镜,把当下看成一个整体,看得更长远。第一,从疫情防控到解禁,三年时间不短,但在旅游发展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1/15左右;第二,所谓的新趋势、新特点、新现象不一定是疫情,很多新生儿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存在,把它们都当成新生儿有点牵强;第三,在疫情下的特殊时期,旅游市场出现暂时的特殊现象是很正常的,但不一定会持续到疫情过后,如果再提升到一个新的市场很可能不成立模式和新趋势。

回头看看疫情期间搜索新款式、新潮流的关注者和一些公众号,我们会发现,这些“新”往往是站不住脚的。比如202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某公众号发表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三年来最糟糕的黄金周,“除了惨,我们还发现了这些新动向”,但之后浏览,我们发现了所谓的3个新趋势,原来是“逆向旅游上热搜”、“户外运动与旅游结合更紧密”、“更注重服务质量”。只要对旅游行业稍有了解,就能看出来,这怎么能叫“新趋势”呢?疫情防控进入“乙乙类管理”后,偶尔看到一些帖子说,疫情三年后,“蓦然回首,世界似乎变了,中国休闲旅游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新人类、新现象、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新景点、新企业可谓琳琅满目、眼花缭乱。

事实上,这种新观察、新发现、新想法,如“预订旅行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全球旅行向本地旅行、周边旅行的转变”、“与人和相关的各种场景的流行”等。生活,而不是如果你长期关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你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新特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新鲜肉”,而是“老肉火腿”。之所以刻意“推新”、“改造”,在于打破了疫情前、疫情中、疫情后旅游发展的连续性。是疫情前就有的现象,疫情下说是新的特点;忽视疫情旅游市场变化的一些必然性,比如预约是防疫要求之一,疫情必然导致出行半径缩短。这些变化是疫情的必然结果;

暂时性现象与长远发展趋势,疫情之下的一些现象、动态,绝大多数是将在疫后自然消亡的,这种发现的所谓新模式、新趋势有何意义?

从风景到场景,算是旅游或休闲消费的新趋势吗?

乍一听起来,“从风景到场景”似乎是一种大变化,其实则不然。很久以前,大家出游主要是为看“景”,后来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对专业旅游概念的了解,就把这个“景”的范围扩大了。在现实中,旅游者就不拘泥于看风景,例如去敦煌、云冈石窟,去大研古镇和西递、宏村旅游,人们已经旅游了几十年,到底是风景多,还是场景多?至于旅游者在具体的行程中,进入了城乡居民生活的圈子,享用了其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如在天坛公园观赏了市民合唱队的歌咏,到上海弄堂小馆子吃了早点,在渤海之滨鱼缸码头买回海鲜自烹,到大理参加了三月三白族民俗节庆,这些都应该算是踏入了场景吧?这种旅游状况,在几十年前就有了,一直以来的词汇是“主客共享”;只是***由于“网红”的出现和追捧,而更加地吸引部分旅游者去追逐。

那么,场景与休闲有无大的关联?肯定是有关系的,但未必是必然的。就目前业界的主流认识来说,旅游与休闲的主要区别是在出行的距离和时长,这个问题至少15年前就有专家基本讲清楚;可以说,特别的场景未必是休闲的标配,例如,居民小区或街心花园的老年人定时出来晒太阳、下棋、唱歌、遛弯,就不需要旅游或休闲专业营造的场景,很多休闲活动就发生在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空间。在产业发展现实中,旅游与休闲肯定是有交叉的,旅游行程中会有休闲,过了休闲的圈子就可能被算作旅游,例如,游客在外地的某一天或时段,闲着什么也不干了,或处于休闲消遣的状态,这算是旅游还是休闲?一个人在离家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踏青、垂钓或自驾到郊区露营、野炊,若达到了旅游定义的程度,是否该计入旅游范围。这类情况在现实中是大量存在的,如何加以认定或区分,会有专业和世俗的差异,但把它一概视为新东西,未免有些勉强。

当然,作为吸引游客前往的场景地,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主行程的配套、补充和延伸的,它有助于提升旅游者的感受,也有利于拉动当地服务业发展,但与核心性旅游吸引物相比居于从属地位,单凭它们是难以吸引大量游客前往的。什么就为一碗面、一道菜、一个氛围而专门前往的,那毕竟是小众旅游群体;对大多数游客而言,则是到了那儿顺便去逛一下,带有“搂草打兔子”的情形。因此,就旅游开发而言,还是要处理好主次的关系,只有到了那里,才能接下来去顺游、捎游、扩游。例如,浙江丽水云和梯田景区有一个很特别的旅游厕所,站在便池边缘便可居高临下把景区全貌尽收眼底,那种感觉的确是一般旅游厕所所没有的。但就是冲着这个厕所,专门跑一趟云和梯田,不能说这样的游客没有,但肯定不会太多。因此,首先解决核心吸引物的问题,才是把各色场景带入旅游和休闲之境的先决条件;反之,无论怎么夸夸其谈场景如何重要,那也是冠履倒置、不得要领的。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依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客观事物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发展变化是绝对的,停顿静止是相对的。人们要根据事物变化的程度,采取相应和恰当的对策。对于***的旅游业来说,日新月异的发展,反映的是旅游者的需求变化,是旅游供给侧对需求侧的满足。怎么去推动实现这个满足,是因势而变、修补完善,还是要大动干戈、重构重塑?这是每一位业界人士都应理性思考的问题。什么力量能够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我认为,应该是旅游需求的力量、市场机制的力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舍此以外,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将是无能为力的。

作为专业旅游工作者,观察行业、研究产业、关注市场,从起于青萍之末就知微见著是一种专业素养,但也不必过于敏感和杞人忧天,更无必要“为赋新词强说愁”,或许才是平和中允之心态,以此心态去做研究和出主意,不仅会更加接地气,也会更富有旅游界的烟火气。

关于高顺利:旅游业是因势而变 还是在重构、重塑?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更多优惠活动资讯信息可查看本站其他栏目。

已阅读:0
本站文章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和网友投稿,如需申请删除,请与站长联系。
上一篇:中国游客疯狂消费行为产生的原因(中国人海外消费)
下一篇:长江旅游路线攻略(长江流域旅游路线)
相关热门旅游活动优惠信息
2
查看更多旅游活动优惠信息